雲林縣政府新聞參考資料 114.06.13
雲林縣政府6/12特別邀請來自非臨海地區的新生國小師生共同參與口湖濕樂園生態教育推廣活動,見識生態豐富、景觀特殊的沿海濕地,包括因為海水倒灌形成的成龍濕地,以及位於北港溪和牛挑灣溪出海口的椬梧濕地。
新生國小走讀成龍濕地 雲林口湖鄉地區因早年養殖業超抽地下水而引發地層下陷和海水倒灌,後來又因民國75年韋恩颱風與85年賀伯颱風的侵襲,導致農田長期積水逐漸形成草澤濕地,多年來縣府與觀樹基金會、地方社區、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嘉義大學景觀學系等單位通力合作經營,辦理生態基礎調查與相關生態保護工作,持續將濕地保育融入地方實現共生共榮願景。
認識成龍濕地藝術作品-Sehriban Köksal Kurt的作品名〈地彩之環〉 張麗善縣長表示,透過實地走讀成龍濕地,學生可以認識多樣水環境生態,並從融合於環境的藝術作品中感受到濕地之美,更藉由觀樹教育基金會設計的探索活動,瞭解口湖地區地層下陷的歷史,以及「蝦董ㄟ躼腳厝」這棟兼具沿海低窪地區住宅防洪、高齡友善空間、節能綠建築的展示解說場所,讓參與的學童感到驚呼連連,理解感受到海平面上升與地層下陷對於環境、住家及農業的影響,讓同學們對於雲林縣沿海環境有進一步認識。
龍鬚菜採集體驗 農業處表示,感謝國立嘉義大學王柏青老師團隊多年來投入濕地相關研究及陪伴工作,協助規劃多場次的口湖濕地生態教育活動,帶領地方學子認識口湖重要養殖水產品龍鬚菜的養殖、採集與利用過程,以及科普認識臺灣特有種-成龍青鱂的特殊重要性,啟蒙年輕學生們對自然環境的理解和對科學的興趣,能夠更深入瞭解雲林特色所在,培養學子對於家鄉情感與在地連結。
未來縣府將以友善環境與明智利用作為發展架構,持續推動濕地生產、生態旅遊、觀光休閒遊憩等工作,輔導在地業者申請濕地標章認證,透過公私協力來保護生態,讓環境與產業能夠共榮共生,深化人與自然和諧相存的價值觀,來創造濕地最大的附加價值與永續生活的示範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