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唱台灣歌.說台灣史」音樂會

  • 發布單位:新聞處-公共關係科

 雲林縣政府新聞資料參考 101.04.14

雲林縣政府文化處與彭明敏文教基金會所主辦「唱台灣歌.說台灣史」音樂會,14日晚上七點三十分於文化處音樂廳舉行,吸引鄉親踴躍前往聆聽,同時透過聽歌來讀歷史。

「唱台灣歌.說台灣史」音樂會,由彭明敏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筱峰主講,陳亮吟、林俞伶、李筱峰、黃金萬、吳慧蘭、廖翠雲、張杏梅、陳儀深演唱好聽的台灣歌曲,立委李應元、劉建國服務處主任林廉貴、縣議員廖秋萍、文化處長李明岳及來自各地民眾踴躍前往欣賞。

李筱峰教授表示,每一首台灣歌曲的背後都有一個精采的歷史,其歌曲意函均相當具深遠,同時描述、記載著整個台灣發展史;並從早期南島民族開始,居住在臺灣數千年甚至數萬年的先民,不論是高山族或平埔族都擅長歌唱。所以台灣早期的歌謠,如〈三聲無奈〉、〈思想起〉、〈恆春耕農歌〉、〈台東調〉、〈牛犁歌〉,無一不源自咱平埔祖先的原調,也留下歷史的刻痕。

此外,描寫撿破爛的小孩的〈收酒矸〉道盡了現實生活中民生的窘困。二二八事件爆發後,民生經濟更加疲敝,物價指數已是終戰的七千倍。子夜叫賣〈燒肉粽〉的迴音,是那個「四萬元換一元」時代的寫照。再則,六○年代台灣逐漸邁向工商社會,急速的工業化,吸引鄉村勞力蜂擁到都市,到都市工廠找工作成為〈孤女的願望〉。〈再會啊!港都〉、〈快樂的出航〉則是此時國貿暢旺、港口繁忙的寫照。
 
  雲林以農立縣,蘇縣長執政多年來一直將鄉親的生活安定放在心上,外界普遍認為農業縣沒文化,2013年是非常重大的關鍵年要翻轉外界刻板印象,縣府策畫農業博覽會是要向外展現雲林對這片土地的關懷、對人民的照顧、以及這一切有價值意義之事的連結,對全國宣示創造「有文化內涵農業文化」是由最根本的我們所踏的這塊土地開始,重視它、愛護它因為它是孕育我們的母親。
  

今晚的歌曲都是精挑萬選,大家一起聽台灣歌唱台灣歌,還要讀歷史,回顧坎坷堅忍的過去才能夠找回撥雲見日的未來,希望這場演出能夠帶給在場的觀眾滿滿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