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糧價漸趨穩定 雲林縣政府提5項具體建議

  • 發布單位:新聞處-公共關係科

雲林縣政府新聞參考資料100/07/06
雖然稻米糧價權責在農委會,雲林縣長蘇治芬針對糧價問題,及溪口鄉老農上吊衍生股價噩夢,日前特別召集產官學開會找出對策,並對稻米價格與收購提出具體的五大建議,並發文農委會及各縣市政府具體向中央建議,請求中央辦理才能有治標兼具治本之效益。
為了照顧農民,蘇縣長提出五大建議如下:
一、 提高每公頃公糧收購量:
一期作由收購量從6200公斤提高到7500公斤,二期作則由4700公斤提高到6000公斤。讓農民可以繳交公糧,剩下的自營糧可供農民自由運用留存或買賣。如此一來,就可以讓農民有較高且穩定的收益。
二、增加補助稻農繳交公糧運費
現行的公糧運費補助,是由各縣市政府視財政情形而編列補助,而各縣市因生產面積不同與財政不同,而運費補助也不同。若欲解決此現象,建議由農委會全數補助且隨公糧收購一併發收給農民,不再由地方各自為政,並將糧食供應與貯備,提昇到國安層次。
三、建議公糧收購無限量
今年的一期稻作因為生長初期的低溫,農民加強用肥,末期生長旺盛,導致產生豐產的現象,讓原每公頃產量約15~17刈(約為9000~10200公斤),提到19~21刈(約為11400~12600公斤),也致使成本提高。倘若能提高收購量又增加運費補助,再輔以搭配公糧收購無限量,就可以大幅減少農民因天候對收成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能促使農民強化管理,提高產量增加收益。且對公糧繳交未登記種植面積之農民,給予最大便利,並輔導繳交公糧,以確保農民穩定收益。
四、補助農會設立稻米烘乾衛星中心及設立超大型稻米烘貯調節園區
以中衛體系的概念,大力輔導農會成立與增加稻米烘乾中心,強化當地農民收割後的處理能力,且亦能增加貯藏能力,並由農會力量穩定收購價格。更於稻米主產區設立超大型的稻米烘貯園區,同時具有能力於短時間內大量進行稻米烘乾作業,並設立常溫、低溫的庫貯中心,以解決農民的稻米貯放,並提昇烘乾後的稻米品質,亦能成為公糧的主要調節中心。
五、建立優質品牌產銷體系與稻米出口機制
台灣米這些年來不斷的改良與進步,甚至出口到日本、大陸等地區,但仍屬少數。而稻米因受WTO協議與政府管制及戰備貯糧之影響,權責均在中央農委會;但這幾年來,建立許多的優質品牌及稻米加工品,讓許多的民眾均能享用。因此,更需輔導建立差異化的品牌與出口機制,以調控安全存糧與稻米產量,藉由供需量能平衡,而能穩定稻米價格,更讓農民有實質的受益。
農業處表示,自2週前遇米雷颱風形成影響,產生多日的陣雨現象造成農民為避免稻穀倒伏影響收成,有部份仍甚至尚未成熟就搶收割,造成青米粒比例高,導致品質下降。其中,其他縣市有部份含水率高達35度以上,而致使收購價一度降低到8.3-8.5元/斤。當時,正逢縣議會期間,許多議員提出要求縣府行文農委會監控糧價提高價格。農業處立即發文,請農糧署立即建立訪察機制,一旦接獲農民反映有壓低米價現象,立即請求農糧署前去督察是否屬實,一旦查獲建議取消公糧收購資格。
農業處長呂政璋表示,昨日(7月5日)糧價維持在940-970元/百台斤,今日更經與崙背農會總幹事李麗華詢問,農會收購價在970元/百台斤,莿桐與西螺糧價亦維持在970元/百台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