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老中青三代協力重現四湖箔子寮50年代漁村傳統海上竹筏

  • 發布單位:新聞處-公共關係科

雲林縣政府新聞參考資料 108.08.04

雲林縣四湖鄉萡子寮居民為找回漁村傳統價值與精神,舉辦三天二夜夏令營活動,邀集庄內老中青學員及全台大專青年參加,由耆老教導學員製作具在地風格的「海上竹筏」,今(4)日上午10時於漁港造船所辦理竹筏下水儀式暨成果展,找回屬於海岸線的記憶,讓蘊藏的生命種子與鬥志傳承給下一代。

50年代漁村傳統海上竹筏重現箔子寮漁港50年代漁村傳統海上竹筏重現箔子寮漁港

下水儀式由學員們合力將用心製作的竹筏由岸上緩緩推入水中,文化處副處長陳美燕、四湖鄉長蘇國壠等人登上竹筏,象徵性的駛離岸邊一小段距離,回程時沿途灑紅龜粿、糖果及紅包,讓與會民眾分享喜氣。
早年冬至前後,四湖鄉萡子寮西岸居民常聚集捕撈南下過冬的高經濟魚種-烏魚,這樣的近海漁業已有百年歷史,蘊含豐富的漁村生活軌跡,包括因海岸與村莊距離遙遠,為把握烏魚來汛,居民常在沿海沙洲搭建的「烏倉寮」,及50年代捕撈作業中最主要的運輸工具「海上竹筏」。新漁港完工後,交通便利許多,「烏倉寮」和「竹筏捕烏魚」的生活記憶與技藝也因此逐漸消失。
四湖鄉箔子寮今日舉辦海上竹筏下水儀式,重現50年代海上捕漁設備四湖鄉箔子寮今日舉辦海上竹筏下水儀式,重現50年代海上捕漁設備

文化處副處長陳美燕表示,去年文化處補助協會辦理四天三夜的「烏倉寮重現體驗夏令營」,在當地造成極大的迴響與認同,許多居民及耆老透過號召參與搭建「烏倉寮」,喚醒了深埋腦海的身體記憶,也建立起家戶間的海口情感,除了「烏倉寮」的記憶外,「竹筏船」作為先民渡海來台或短期的季節性捕撈時的交通工具,在50年代的臺灣西部海上作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且因南北海域環境差異及漁產種類的不同,竹筏大小、造型也各有特色,今年在當地耆老及社區成員們的討論下,決定延續傳統,這份珍貴「漁民歷史」才得以呈現在大家眼前。

萡子寮城鄉發展協會理事長蔡心娜強調,今年在當地耆老及社區成員們的討論下,決定藉由傳承這份「海上竹筏記憶」,因此夏令營前夕就忙著辦理故事採集工作坊,接著又搬運巨竹進行前置作業,場地也特別選擇過去搭建烏倉寮的防風林地來作為重建基地,由耆老依從舊習,一手教導參加學員認識過去技藝,看見萡子寮先民與自然奮鬥的應變成果。

箔子寮城鄉發展協會邀請庄內老中青學員及全台大專青年共同製作竹筏傳承漁村技藝與記憶箔子寮城鄉發展協會邀請庄內老中青學員及全台大專青年共同製作竹筏傳承漁村技藝與記憶

社區工作室執行長蔡茂昌補充,這三天二夜的夏令營同樣是全村參與,由社區居民集合食宿資源,免費提供食宿給在地國、高中生及本國或國際青年學員,目前參與者除了鄰近國中、小學生,還有來自全台各地包括中正大學研究所、台灣大學、台北教育大學、中山醫大、南藝大、世新大學、東海大學、逢甲大學、輔仁大學、佛光大學、高雄科大、朝陽科大等學生參與,整個任務編組除了萡子寮運營中心、萡子寮社區發展工作室外,還有萡東社區也同樣一起參與執行,期望藉由各個層面的實作過程,將瀕臨失傳的重要的海上竹筏記憶完整重現,並透過實際參與,讓漁民延續好幾世代那不怕苦、不怕難的勇氣與智慧基因傳承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