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期:110-12-08
  • 聯絡人:劉子瑜
  • 資料來源:心理衛生企劃科

  隨著醫療的進步,以及民眾對於自身健康狀況的關注,現代人平均壽命較以往來的長,也使得台灣逐漸邁向高齡化社會。相較於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臟病等慢性生理疾病,一般人對於老年精神疾病,要不是毫無概念,否則就是隱忍而延誤治療。

  當老年人患有嚴重身體的、神經的、或精神疾病常會使得家人、朋友或照顧者心力交瘁,在疾病及心理的影響下,老年人逐漸失去了對自我行為的控制能力,而出現激動、嘶吼、遊蕩,焦躁不安或攻擊行為。在精神疾病大致上有六類會出現:

  1. 慢性器質性精神異常,特別是癡呆症
  2. 譫妄或急性意識混亂
  3. 晚發型精神分裂異常
  4. 妄想性精神病
  5. 慢性化早發型精神分裂異常
  6. 情感性精神疾患

  老年妄想症最常出現的症狀是被害妄想,病患會懷疑有人會對他不利,例如:妄想有人在晚上敲門窗、天花板,想進屋來抓他,設計陷害他或殺他。有些患者則是懷疑別人在飯菜下毒害他,而出現不吃不喝或只吃自己煮的食物。此外,對宗教較迷信之老年患者,有時也會出現妄想有人下符咒害他,使他頭暈、心神不寧、不能入睡等。此外,嫉妒妄想也是常見的症狀之一,例如:患者懷疑配偶有外遇,只要配遇出門和異性鄰居說話,患者就堅信配偶與人約會,久而久之則堅信配偶與人有染,而常強迫配偶承認或說出外遇對象之名字,嚴重者還會對配偶出現攻擊行為

  精神病徵在輕度失智症有25%的發生率,隨著病情變化,在重度失智症其發生率更近五成。有學者推論,越早出現精神病徵,代表著患者腦部的認知及判斷能力已經受損,會退化得更快,即代表其癡呆會越快惡化。除了妄想、幻聽及視幻覺也是老人失智常合併的精神病徵

  照顧患者最困難的就是它的行為問題。一九八八年一研究於回顧127位老人癡呆症的門診病患,發現有八類特殊的行為問題如:失禁、衛生問題、激躁不安、遊蕩(特別是晚上)、幻覺、跌倒、疑神疑鬼、和無法安靜。前四項的發生率隨癡呆症的嚴重度而增加;如在輕度癡呆症,遊蕩的發生率是18%,中度是22%,重度則是50%。後四項則和癡呆的嚴重度沒有相關連。   

  行為問題的數目多寡也和癡呆的嚴重度有關:72%的輕度患者的問題總數為二個或更少,而88% 重度患者則為三個或更多。這些行為問題或許都可以有效的控制或處理,但必須深入探索整個背景及原因,才能處理,而非照本宣科,以治療原則就可以的。   

  接著就是精神問題了,研究發現老人癡呆症會有明顯的人格變化,特別是變得很被動易激躁、或過度的自我中心。此外,精神病症狀在輕度癡呆有25%的發生率,隨著病情變化,在重度癡呆其發生率更近五成。有學者推論,越早出現精神症狀即代表其癡呆會越快惡化;可能是越早期發生精神病,代表著患者腦部的認知及判斷能力已經受損了,所以會退化得更快。   

  精神症狀的呈現是很多樣化的,有一研究評估百餘位老人癡呆症患者,發現55%有精神症狀;其中的62%只有一種症狀,27%有二種症狀。症狀大致上歸納為三類:偏執妄想、錯認症候群、和幻覺等,最讓家人或照顧者受不了的是睡眠異常障礙,患者日夜顛倒,白天熟睡、但夜間睡眠片段、淺眠易醒;家人短期間就累倒了。安眠藥可能反而幫倒忙。   

  台灣的癡呆症收容機構數量遠不及實際需要。所以照顧的重擔幾乎全落在家屬的肩上,社會及政府能給的支援極為有限。幸與不幸只能全憑運氣而已?癡呆症出現的精神及行為問題,治療雖不一定能完全改善,但至少會有些效果

 

資料參考: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孫藝文

亞東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 顏義標